苍山负雪

我称之为齐鲁和泰山之间的修罗场(网上搬的

    先秦时期,泰安南麓属鲁国,泰山是齐鲁两国的分界线。齐鲁初建,国境大体以泰山为界,从《诗经·鲁颂· 宫》的“泰山岩岩,鲁邦所詹”可以看出,鲁国视泰山为本国之山。


  春秋末期,齐鲁两国开始出现战争,导致泰山的管辖权不断易手。战国时期,自公元前408年后,泰山完全被齐国占领。

  山东地区一直被称为齐鲁大地,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,曾经有两个国家非常出名,一个是齐一个鲁。这两个国家出名的原因也有不同,齐国从春秋开始就是东方的顶级强国,一直到战国都保持着极为强大的力量,它是靠着实力说话,而鲁国更多还是依靠着自身的文化,鲁是礼仪之邦,它的出名更多还是依靠着孔子的作用,后来一直被认为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。能出现孔子这样历史级的名人,鲁国想不出名都难。齐鲁都是名人的封国,鲁国是周公的封国,齐国一开始是姜子牙的封国,因此这两个国家先天基础都是非常不错的。



齐国靠着管仲的努力,成为了东方的顶级强国,相比之下,鲁国的实力确实弱了些。齐鲁之间由于是紧挨着彼此,在扩张的时候都会成为对方的眼中钉,齐鲁最初就频繁爆发战争,双方打得也是非常热闹。可让人不解的是,齐国一直到最后都没有吞并鲁国,哪怕鲁国到后面已经彻底不行了,齐国还是没能拿下它,反而是慢慢扩张起来的楚国灭掉了它。为何齐国一直都无法灭掉鲁国呢?齐国是真的没有这个能力吗?



显然不是,齐鲁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微妙的,齐国一直无法吃掉鲁国,也是有着其他的考虑。齐国所处的地区主要在泰山以北的区域,齐的地盘是非常大的,掌握了山东绝大多数的地盘,还延伸到河北等地。鲁国主要是处在泰山以南的部分,它的领地确实是比较有限,想要与齐国对抗,实在是非常困难,鲁国还延续了自己保守的政策,之后国君渐渐失去了权力,国内的问题非常多,国家就这么一直衰败了下去。齐国靠着管仲改革,保持了强大的底子,对于齐国来说,灭掉鲁国最大的障碍就是夹在它们中间的泰山了。古代不具备特别好的交通条件,行军也是比较困难,泰山挡在那,齐国就很难正面大举进攻鲁国。



一开始齐国的策略是从泰山中间的口子进攻,可效果并不好,随后齐国就改变了策略。它们采取从西部绕过泰山,直接攻击郓城等地,这块是鲁西的一片平原,从这里直接就可以威胁到鲁国的后方,它们也没有什么可以防守的屏障。到了这个时候,齐国已经完全具备了灭掉鲁国的能力,泰山也无法阻挡齐军,可齐国却主动停了下来,不仅答应和鲁国议和,此后也没有对鲁国采取别的处置。齐国会出现这么大的转变,还是与它们所面临的威胁有关,在春秋中前期,齐国扩张的速度非常快,可鲁国的实力并不差,和齐正面交锋也不是特别吃亏,要想灭掉鲁国不仅困难,还非常不划算。



后来齐国实力渐渐衰弱,春秋进入到晋楚争霸的节奏中,对于这两个国家来说,它们都不希望齐国崛起,一旦齐国吞并了鲁国,就完全具备了称霸的实力,在晋楚的干预下,齐国是不敢随意吞并鲁国的。后来,战国期间齐国又具备了称霸的实力,可此时国际的形势已经发生改变了。齐国的地盘是比较有意思的,南部有泰山作为屏障,鲁国实力又不行了,齐国就可以依靠着鲁国和泰山作为自己的南部屏障,他们还修筑了依托泰山为主的长城,能很好阻挡来自南部的敌人。可来自北方的敌人,实力要更加强大,对于齐国已经造成了极大的威胁。



晋被瓜分之后,新生的魏国迅速走上了霸主的地位,魏国的快速扩张严重威胁到了齐国。齐国为了保住自己的北部区域,就必须要把进攻的重点放在了魏国身上,随后他们和魏国的战争让它们自身也受到了极大的损伤。齐国就很难再管鲁国,之后魏国好不容易被磨了下去,没想到秦,楚又开始崛起了,齐国无奈之下又不得不把目标放在了这些国家的身上。齐又受到这些强国的牵制,无法随意吞并哪个国家,随后齐国也到了一个扩张的黄金期,可前面齐国国君没有轻易对鲁国下手,这一代的齐闵王就忘记了自己的先辈们为何要这么做,它灭掉了宋国,于是那些忌惮齐国力量的国家组成了联军,把齐打得要亡国。



齐国确实是比较倒霉的国家,它处在三面环敌的地区,齐国又是各国里面最早称霸的国家,它们的底子十分好,这就让很多国家一直忌惮着齐国,齐国但凡要扩张自己的领地,都要看准了时机,否则就会像齐闵王一样,给国家带来极大的危难。因此,齐国后来也看开了,它们已经没有精力去管鲁国的事情了,也受到太多的牵制,打个宋国都差得被亡国,更不用说打鲁国了。如果前期齐国能避免和魏国交手,可它就有可能放任魏国做大,自己国家的安全也无法保障。相比其他的强国,齐国是非常倒霉的,几乎哪个国家崛起,都要和齐国交锋,齐国也就一直无法腾出手来打鲁国。

评论

热度(13)

  1.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
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